钦州港片区创新供应链金融改革 打造新能源材料进口新高地

时间:2025-8-12 分享到:

聚焦新能源材料进口,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以下简称钦州港片区)在贸易转型升级与金融开放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创新实施“进口新能源材料特色供应链金融改革”,钦州港片区以锰系产品为突破口,构建了贯穿交易、结算、融资、风控全流程的数字化供应链服务体系,为区域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注入了强劲动能。

钦州港片区创新供应链金融改革 打造新能源材料进口新高地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主要做法

1.首创期现联动风控体系。

依托北部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创新开发“基差点价+场外期权”业务模式,通过期货与现货市场结合操作为企业提供合理定价及价格波动风险对冲工具。配套发布新华(北大宗)·中国锰矿价格指数,形成以天津港、钦州港为主交割地的行业定价基准,规范市场价格体系。

2.突破跨境摘牌交易壁垒。

构建全产业链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培育境外贸易主体、开设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实现资金高效跨境流转及汇率风险提前锁定,显著降低实体产业跨境交易成本。

3.打通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路径。

依托平台及保税区企业境外子公司,率先试点大宗商品跨境人民币进口信用证及NRA账户(本质为境外机构在境内银行开立的账户,受我国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的约束。)体系下国际信用证结算融资,通过境外子公司NRA账户直接办理跨境收支,延伸传统信用证结算场景,提升境内外资金效率,强化人民币跨境流通能力。

4.构建“四流合一”数字化供应链。

建立覆盖锰矿—锰硅合金、电解金属锰—钢材全链条的产业数字化服务体系,集成物流、仓储、结算、交收及嵌入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融合,系统性解决流通环节成本高、融资难问题。

▶创新点

1.创新“四流合一”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

创新构建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融合体系,集成交易、结算、仓储、物流、交收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形成完整产业服务生态。

2.突破跨境交易与人民币结算瓶颈。

创新打通个性化挂摘牌交易及境外代采渠道,通过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实现资金高效结转,有效控制汇率风险敞口,降低跨境交易成本。

3.建立全国首个锰矿价格指数。

创新发布全国首个锰矿价格指数,运用期货与现货市场结合操作,为产业客户提供市场行情风险管理、合理定价参考,有效防范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实践效果

1.平台资源集聚效应凸显。

强化平台连接政府、产业、金融的枢纽功能,显著提升行业资源聚合能力。截至2025年7月底,北部湾大宗平台累计实现交易额876.38亿元、现货交收量2199.2万吨,注册会员企业433家,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2.行业定价话语权实质性提升。

通过发布新华(北大宗)·中国锰矿价格指数,有效解决港口数据滞后问题,为市场提供权威价格基准与信息指引,显著增强钦州港片区在锰系产品定价中的影响力。

3.进出口贸易增长获强劲支撑。

依托跨境市场建设与供应链打通,促成国内技术产能与国际资源市场高效耦合,为区域产业链安全提供坚实保障。2024年,钦州港片区外贸进出口总量达722.2亿元,同比增长9.8%。

来源 |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https://www.qzmktjt.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